煤改電^技術路線及運營模式研究北方地區的清潔取暖直接關乎“藍天保衛戰”與廣大居民的溫暖過冬,是重大的民生、民心工程。然而,部分地區“煤改氣” “煤改電”后出現的供氣供電不足現象。筆者主要針對當前實施’1
煤改電”過程中的突出問題,選取北京、河北、山東、河南四個典型地區進行了技術路線及運營模式的比較分析,提出相關建議。發展現狀及問題2018年,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山12個增加到35個,完成散煤治理480
萬戶以上,其中“煤改電”完成超過200萬戶,總供暖戶數達420萬戶。為實現《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(2017-2021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提出的2021年北方地區電供暖面積15億平方米的改造U標,2018年以后電供暖年均增加面積至少在2. 4億平方米以上,增勢顯著。LI前來看,北方地區電供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。一是電供暖技術經濟性瓶頸問題難以根本性解決。在無政府補貼情況下,各類電供暖技術的年單位供暖成本為43?68元/in2,遠高于當前集中供暖和散燒煤供暖成本20?30元/m2的水平。即便考慮政府補貼,供暖成本依然比傳統供暖模式高。考慮到政府補貼力度的差異及用戶對補貼政策持續性的考量,電供暖技術的大范圍推廣仍存在成本瓶頸問題。二是配套電網改造投資成本高、經濟效益差。按照《規劃》提出的電供暖目標,2017?2021年,北方新增電供暖負荷將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,配套電網投資將達到約2700億元。但由于電供暖負荷只發生在冬季且屬于間接性負荷,年運行時間不過1000小時左右,遠遠不能達到配套電網改造項LI 的技術經濟要求。三是電供暖商業運營模式尚不成熟。盡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,近兒年電供暖技術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和應用,但電供暖的發展在我國仍處在起步階段,主要依靠政策扶植,對于如何實現供暖效率和經濟性的最優化,仍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可推廣、可借鑒的商業運營模式。